|
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成功举行发表时间:2024-06-28 09:29来源: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机电工程学院、办公室 县校合作再升级,一“会”同谋促发展!6月25日,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顺利举行。宁海县委常委、副县长郭文魁,宁波大学原党委书记贺建时,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常务副理事长、宁波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苏志刚,宁波华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仁宝,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储吉旺,我校党委书记史习明、校长张启富,副校长、党委委员楼晓东,党委委员、组织部(统战部)部长任一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陈军强,以及学校副校级领导徐盈群、原党委书记蔡泽伟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宁海县各级政府部门,相关学校、行业协会,宁海三大标志性产业龙头企业及其它高质量重点企业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由宁海县人民政府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发起,宁海县政府办公室统筹,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新型县校合作模式。共同体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以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围绕“文化+健康”、“光伏+储能”、“模具+新能源汽配”等宁海主导产业需求,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金融支持作用,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和成长环境,持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打造“中高职融通+产科教融汇”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宁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宁海县委常委、副县长郭文魁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宁海县委县政府向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宁海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衷心感谢!随后,他简要介绍宁海县的基本情况,重点就人才强县战略作阐述分享。他表示,打造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够发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宁海县职业教育的拉动与示范作用,目的是为了通过共同体的引领,扩大宁海本土化招生、培养、就业规模,建立一体设计、贯通衔接、灵活多样的工学一体化的县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他强调,共同体成立后,各成员单位之间要紧密配合,建立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学校资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行业资源等要相互融通,形成1+1大于2的效果,要在改革县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共编人才培养标准、共育技术技能人才、共建成果转化平台等方面共同努力,着力培养更多符合宁海县域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本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为宁海经济社会实现更高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史习明在致辞中对各位领导及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宁海学院的基本情况,围绕宁海未来十年学生规模、宁海产业发展现状和宁海学院五年规划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并代表学校作出郑重承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共同体成立为契机,扎根宁海,服务宁海,发展宁海,聚力与宁海县共建宁海第一所职业本科大学,让宁海本地学生在家门口读大学、找工作,全力以赴满足宁海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宁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随后,郭文魁和史习明上台为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揭牌。 大会公布了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并分别为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宁海产业人才学院合作高校、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训基地授牌。 (张启富向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校长施斌、宁海县职教中心校长袁哲海、宁海县技工学校校长徐勤丰、宁海双林职业学校校长徐大友授牌) (宁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社局局长葛民越向楼晓东授牌) (宁海县教育局局长陈开南向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国云、宁波华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仁宝、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宁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峰峰授牌) 会上还举行了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签约仪式以及校企人才培养项目捐资仪式。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进宁海县域模具产业的发展,今年6月初,浙江省模具协会、宁海县模具协会与我校共建成立了宁海模具产业学院,本次大会宁波华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其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共同探索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郑子军接受宁波华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资) 仪式结束后,浙江汉峘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立新,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常务副理事长、宁波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苏志刚分别作题为《“四方联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和《市域产教融合体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主旨报告。 此次共同体成立大会的圆满举行标志着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正式启航。作为发起单位之一,我校将以共同体建设引领,将产业发展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推动人才培养地域上由独立向整体转变、主体上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组织上由分散向集约转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基本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文章分类:
行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