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塑料四厂始末回顾

发表时间:2023-12-08 08:46作者:马建南口述  蔡能平整理


时光飞逝,几十年的模具生涯,一闪眼就过去了。如今,我已七十有四,我想,应是我对曾经的塑料四厂始末作一回顾的时候了。

缘起

我是马建南,祖籍宁海城关。19501223日,我出生于上海市闸北区,我在上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及少年时代。1969年,我插队落户回到宁海。回宁海后,我到宁海县衡器厂工作。之后,我去过城关五金厂、桃源冲件厂、城关东镇胶木厂,户口落在东镇大队。记得那时,我与我爸爸马贞祥同在城关五金工作了三四年。当时五金厂的厂长是傅永连师傅。记得那时,我有全劳力工分、有每17技术补助,还有自留地。1979年,落实政策后,我又回到了上海日化机模厂国营单位)。

1980年上半年,我的弟弟马建国先回乡承包了回浦乡下金大队胶木厂。年承包费3000元。那时,承包的工厂,业务稳定,信用社开设的户头,马上就有了1万元现金。信用社待承包厂如上宾,并要求承包厂买糖请客。那时,承接的都是些小模具,如万用表壳的塑料模;对接的企业主要是上海内迁企业,如贵阳仪表厂;此外,也有广州风扇厂,对接的也是一些风扇类塑料壳模具。

自马建国承包下金大队胶木厂后,我也尝到了一些作为模具人的“甜头”。如在完成上海工厂的工作任务后,我就不定期返乡,协助马建国开制模具。马建国也据此给我发些补贴。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了3年。1983年,我也从上海日化机模厂工厂辞职。我与邬时明共同承包了黄坛综合厂。承包费也是3000元一年。我记得1983年,承接过贵阳电视机厂的17寸黑白电视机前后盖模具。那时,黄坛综合厂也没什么像样的设备。所以之后不久,我们就与马建国的下金大队胶木厂合并了。那时的股东,由马建国、邬时明、何灿虹和我组成。

成立

合并不久,贵阳电视机厂,即派人来查工厂有无贷款、资信情况、工厂实际生产能力等。当时,为了迎接后来所谓的“验厂”,我们也提前做了一些“功课”。

考察半个月后,贵阳电视机厂即发来电报,由我们工厂承接生产17寸电视机前后盖模具,总价款为8.3万元,预付款3万元。记得接到电报时,我正在搓麻将,一看电报,马上麻将歇手,跑去医院拔掉“病”牙,我知道,我忙碌的时候来了,我不能让“病”牙“坏”了我的业务。

正是有了3万元的预付款,我们马上赶赴上海虬江路二手市场,购买了一台53T八成新的立式铣床。这台8000元购来的机床,在这次模具制作业务中,帮了大忙,给我们节约了时间、精力,也提高了加工精度,用一句夸张的话来说:53T机床,让我们工厂老虎生翅膀。全厂一班人,同吃同住,奋斗个月,即在1983年底,运送到宁海县西店塑料厂试模。那时,贵阳电视机厂的生产科、技术科、业务科等三个科室的人员都到齐了。他们在接到试模电报时,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那时电视机厂出图工作还未完成,他们想看看一家小集体企业是否真在未交付所有图纸的情况下,把模具给开制出来了。人员到齐后,先上电视机前盖模具,用本色塑料粒子,顶出产品,一炮成功。前盖试模成功后,换上后盖模具后,也是一炮成功。看得生产科长非要由他来请客,邀请试模人员吃夜宵。看到合格的试模样品,贵阳电视机厂即刻付清余款运走模具。我记得后来在回访贵阳电视机厂时,我看到了一张贵阳日报,报上报道浙江宁海一小集体工厂,为贵阳电视机厂解决了瓶颈问题,在看报开心之余,我想这次开模成功,一是我们这帮年轻人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二是因为我们确实技术过硬,图纸挂在心中,大家分工合作,生生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了。

就这样,我们工厂在回浦也有了名气。1984年,回浦乡让我们“戴红帽子”,给我们批土地,让我们建厂房,让我们从村大队厂,成为乡办企业。所以在1984年下半年,宁海县模具塑料四厂成立了。

发展

四厂成立后,股东也发生了变化。邬时明退出。在我和马建国、何灿虹等3人的基础上,又新吸收了马建军、马小明、马小新、马建平、应必申等五人。这样,塑料四厂的股东汇聚了八位,这八位股东,也就是后来传闻一时的“八大金刚”。我记得那时我们还邀请了下金村书记,与我们“八大金刚”共同照了一张相留念。

现在想想,四厂说是八位股东,其实有些股东当时并未真正出资,而是我们让未真正出资的股东,认了那部分股金,那部分资金通过后来的分红返回工厂作股金。当然,我们也讲人性化,不是说把所有的分红与工资拿回作股金,我们也每月发工资,让这部分股东安心工作、积极工作。

八人股东中,除了马小新懂电、懂土木建设、不懂模具,除了马建平懂机修、不懂模具,其余六人都是模具人,都是与我爸爸有渊源,所以说八大金刚在成立后及发展中的一段时间内,是发挥了积极作用,八人各司其职,每人都发挥了作用,如1984年底批的3亩土地,1985年,厂房就竣工了。50米长、9米宽的标准厂房,一楼是车间,装有5T行车,二楼作办公室兼休息室。新厂房的建设与设计,都是由我们八位股东集思广益的结晶。有了团队,有了标准化厂房,北京广播电视机配件一厂、四川长虹公司、北京东风电视机一厂、北京电视机厂等单位的模具接踵而至。有了订单,股东们心很齐,都愿意干到凌晨三四点。我现在上午休息到10点的生活习惯,即是那时落下的。人心齐,泰山移。到了1985年底,产值就超过了200万元,利润都控制在30%~40%。除此之外,我们的制模方式(有点逆向工程的味道)也引来了相关客户的关注。如长虹公司,他们就觉得我们开模具,无像模像样的模具图,而觉得不可思议,长虹工具处(管模具车间)处长为此派来5人前来学习观摩——一探究竟。当然,除了接受客户上门学习交流外,我们也会趁上门去客户那儿时,也会对客户单位的模具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帮助他们增加对模具结构的掌握。正是我们对客户的全方位支持,客户对我们如同他们单位的一部分。其最好的例子便是长虹公司在上市时,由最初的给马建国、何灿虹、应必申和我等四人3000/人的认股权(1/股),落实为2000/人的利好政策,让我们感到很温暖。正是这2000股的股票,给我们四人后续经营有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我后来买别克车、盖厂房,都是陆续卖掉了部分股票筹资而来······

尾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我们模具塑料四厂来说,也不例外。从1984年成立,到1992年解散,四厂运作了八年。八年中,前中期的运作是积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到了后期,四厂的股东构成方式也制约了四厂的再次快速发展。其中有个例子我记忆犹新,当时的东风电视机厂,提出提前给我们35万元,让我们购买先进设备,提前给的款项,让我们在制作后续模具后再去退返,这样的利好,也是因为部分股东担心,而不了了之。

那段时间,我很焦虑,只是碍于父亲在,不敢提出来。不久,我的父亲病逝,藏在心中的焦虑,我就在股东大会上提了出来。分家的会议,我们开了三天三夜。最后八位股东同意,土地、厂房不算,四厂作价60万元,八人分摊购得。一时未付完款项,2分利,累加支付给相关股东。工厂培养的徒弟留厂,干到年底。应必申留厂三年,继续跑供销。1994年,四厂在摘帽子后,由马建国补差价后购得。我另外购地3亩,创办了南杰模塑。马建军创办了广达模具。马建国何灿虹创办了振华模具厂。马小明与马建平创办了思达模具厂。应必申创办了金辉模具,只有马小新未再办厂。

现在,四厂始末已成故事,功过如何也由人评了。但我想,其开拓创新精神,其系时代发展产物,其为行业输送优秀技术人才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文章分类: 行业资讯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关注宁海模具协会公众号
浙江省 宁波市 宁海县 科创中心23楼
0574-65539598
0574-65539552
nhmoul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