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控加工正确选择走刀方式技巧分享发表时间:2023-11-07 10:41来源:《模具信息》 随着现代制造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和其配套的CAM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CAM系统生成的加工刀具轨迹(即走刀方式)是控制设备加工运作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加工工件的精度、表面粗糙度、总体加工时间和机床刀具的使用寿命等多个方面,最终决定生产效率。
一、走刀方式 1.走刀方式的基本概念 走刀方式是指刀具完成工件切削时的轨迹规划方式。在对同一个零件加工中,多种走刀方式都可以达到零件的尺寸及精度要求,但加工效率却不相同。 2.走刀方式的分类 走刀方式可化分为4类:单向走刀、往复走刀、环切走刀和复合走刀。复合走刀是前三种的混合走刀。采用单向或往复走刀,从加工策略来说都是行切走刀。因此根据加工策略的不同,走刀方式又可分为行切、环切和其他特殊方式。通常使用的是行切和环切。 行切方式加工,有利于发挥机床的最大进给速度,同时其切削表面质量也好于环切加工。然而,当复杂的平面型腔带有多个凸台从而形成多个内轮廓时,常常会产生附加的抬刀动作,即在刀具轨迹某处,或者为避免刀具与凸台发生干涉,或者为使刀具回至剩余未加工区域,就要让刀具抬起,使之距加工平面有一定高度,再平移至另外一刀具轨迹起始处,然后继续切削动作。 行切加工刀具轨迹主要由一系列与某一固定方向平行的直线段组成,计算简单。适用于简单型腔精加工或去除大余量的粗加工,如图1所示。 二、影响走刀方式的因素 1.工件自身的形状及几何要素 工件自身的形状及几何要素包括加工域的几何形状、刀域的大小和位置等方面。这是工件本身固有的特性,是属于不可变化的因素,但却是决定走刀方式的根本因素。 2.工艺路线 3.工件材料 4.工件的装夹及紧固方式 5.刀具的选用 6.加工域选择 把整个切削区域按加工需要分成若干子区域,分别加工各子区域,抬刀发生在各子区域之间,同时根据走刀方式对这些加工子区域合并或分割,甚至于忽略。这种不同的加工域选择,既减少了抬刀次数又不会使加工轨迹的相对变长,同时可对新区域采用最合理的走刀方式,提高了加工效率。 三、走刀方式的合理选择 1.基本选择原则 选择走刀方式时要考虑两点:一是加工时间的长短,二是加工余量是否均匀。一般来说,环切方式是基于工件形状的走刀方式,加工余量较均匀。而选用行切方式的加工余量较不均匀,若希望行切加工后留下较均匀的余量,通常需要增加围绕边界的环切刀轨。若忽略余量不均匀性要求,行切走刀的刀轨长度通常是比较短的;若考虑余量的不均匀性而增加环切刀轨,当加工区域边界较长(如多刀域情况),则围绕边界的环切刀轨对总的加工时间影响比较明显,行切刀轨一般会比环切刀轨长。行切走刀刀位容易计算,占用内存少,但抬刀次数较多。采用环形刀轨时,则需要多次对环边界进行偏置并清除自交环。 2.根据外形特征选择 工件外形特征决定了加工的走刀方式。根据加工客体的不同,可将工件简单的分成平面形腔类和自由曲面类。 自由曲面类一般采用环切加工,主要是由于曲面多为铸件或由规则形状加工成型,余量分布不均匀,同时曲面对型面精度要求较高;其次是环切加工与行切方式相比具有良好的曲面加工特性,更能逼近曲面的真实形状。 3.根据加工策略选择 零件的加工常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加工阶段,有时还有光整加工阶段,合理划分加工阶段是保证加工精度所必须的。传统加工方式因机床功能相对单一,所以工艺路线中可较明显地看出各个阶段的界线,但数控铣削加工方式下这个界线相对模糊,而且可能会有揉合的情况(如粗加工阶段有精加工的内容,精加工阶段也可能有粗加工的痕迹),从保证加工质量考虑,数控加工时加工阶段的划分也是需要的,但为了减少装夹时间和简化走刀动作等,如何确定各阶段的加工内容,考虑的问题可能与传统加工工艺有些不同。 粗加工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材料去除率,并为半精加工准备工件的几何轮廓。故多采用行切方式或复合方式进行层切。半精加工的主要目标是使工件轮廓形状平整,表面精加工余量均匀。故多采用环切方式。精加工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几何尺寸、形状精度及表面质量符合要求的工件。应根据工件的几何特征对内部采用行切方式,对边缘及接合处采用环切方式。 4.根据编程策略选择 编程时确定走刀方式的原则主要有:应能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应尽量缩短加工路线,减少刀具空程移动时间;应使数值计算简单,程序段数量少,以减少编程工作量。一般而言,对于平面形腔类采用行切方式划分加工域,以减少抬刀次数;自由曲面类环切方式逼近形状。毛坯形状的选用大小会影响编程的选择,可通过加大毛坯外形,将不易装夹的外形加工转化为易装夹的行切方式形腔加工;或将用环切加工的自由曲面改用行切方式去大余量,以提高加工效率。
《模具制造》
文章分类:
技术信息
|